藏大官网 / 学校邮箱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研平台 >> 正文

国家级——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时间:2021-11-09 作者: 西藏大学科研处

名  称: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成立时间:2006

建设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西藏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级  别:国家级野外台站

人:张 扬 建(地理所)

布    多(西藏大学)

斯确多吉(青藏所)

平台组成结构:

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由位于西藏那曲地区的两个研究站区组成,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藏大学和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站区位于那曲市那曲镇曲果仁毛村。该研究站区成立于2011年,拥有永久占地面积10亩,1000亩围栏样地,包括自然围封样地和退化围封样地等,用于野外实验平台构建和监测用地等,2017年在班戈高寒草原也建立了200亩地的观测站点。西藏大学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站区位于那曲市罗马镇凯玛村。该研究站区成立于2010年,拥有永久占地面积1500m2,约100亩围栏样地用于建设各类野外试验平台以及观测。

平台发展历程:

那曲站成立于2006年,开始西藏大学和德国马尔堡大学合作选址并建设的高寒草甸生态环境综合野外观测站;

2009年西藏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那曲野外生态环境综合科学观测研究站;

2010年晋升为西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联合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野外台站)(名称为:西藏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那曲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站);

20199月晋升为教育部野外台站(名称为“那曲生态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20年夏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藏大学、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三家联合申报国家级野外台站;

202012月,晋升为国家野外台站,进入国家野外台站优先建设行列(名称为“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那曲站面向整个藏北高原,以典型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生态系统为对象,综合研究草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关系及适应性管理的理论和技术,致力于典型高寒生态系统、区域尺度生态系统动态过程和空间格局变化的观测与模拟理论和分析关键技术创新,拓展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领域,推动高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的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

面向高原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学科前沿,重点开展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演变与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研究,探索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过程机制,揭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时空变异的生态学机理机制,促进高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草地生态学的知识创新。

面向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重大科技需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评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正在推行的农牧民增收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的集成与创新研究,着力解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大生态学问题,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学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

平台目标定位:

那曲国家野外站的发展目标,逐步建成以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为核心,国内外知名、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研究基地,成为西藏高寒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关系及适应性管理的科学研究中心、西藏生态环境变化观测与模拟分析平台、西藏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科学数据资源中心,以及高原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中心。

平台研究队伍情况:

那曲站拥有固定研究人员35人,研究员/教授22人,其中“杰青”2人、“万人”2人,青千1人,“百千万人才”1人,“百人计划”3人,副研究员8人;中级职称5人;博士生和硕士生26余名。研究学科涉及全球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学和气候变化模型、放牧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土壤学、高原植物生理生态学、草地生态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象学等方面。

平台主要成果:

那曲站基础数据库已基本建立,目前存储各类实验和观测数据超过1T。初步构建了藏北高原生态环境数据库和大数据平台,截至2018年底,那曲站已为国内外几十家科研、教学和业务单位的研究团队提供了平台服务和数据支持。

5年来,那曲站在国家科技部、基金委、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等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本着完成国家重点任务和“立足高原,服务西藏,树立样板,示范推广”的宗旨,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或课题6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项、气候变化重大专项1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西藏区域创新联合基金2项、重大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5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1项等,总经费达14123.9万元,自治区科技奖一等奖1项。